参赛单位
深圳市委组织部直属机关党委
项目名称
植“绿”入心 绘“美”入城 党建赋能“绿美深圳”绽放新风采
项目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连续多年参加义务植树,强调“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是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省委部署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鲜明地提出“绿美广东、种树为基;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落笔在绿、指向在美”等工作原则,要求“组织部门抓一抓绿美工作,抓出新成效”。
市委高度重视,结合深圳自然条件特点,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旨在打造连山、通海、贯城、串趣的绿美深圳,要求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协同推进。
绿美工作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和万千民生福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组织工作的使命所在、价值所系。市委组织部牵头实施党建引领推进绿美深圳生态建设十项行动,对各级组织部门、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积极投身绿美工作作出部署。
项目主要做法
1.全市域统筹,城乡结合一体推进
市委组织部会同规自、城管、乡村振兴等部门成立工作专班,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组长,抽调精干力量实体化、扁平化运作,各区均参照设立,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在城市推动增绿提质、彰显特色。针对造林地块不足,坚持“见缝插绿”,以绣花功夫在道路、公园、风景区、住宅周边进行补植,种植乔木40万株,辅以灌木花草营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绿美景观。针对高层楼宇多、城中村密集,坚持“空中增绿”,探索屋顶绿化、空中花园等项目,新增立体绿化面积36万平方米。针对一些居民区绿化品质不高,坚持“出门入园”,建设“口袋公园”“共建花园”300多个,为居民带来更多绿色生态福祉。在农村推动应绿尽绿、惠民富民。指导深汕统筹推进开发建设、绿化美化、人居环境整治和特色产业培育,完善绿美体系布局,在道路、公园等核心区域规模化种植乔木8万多株,建成6万多平方米公园绿地,在“四旁”“五边”种植乡土树种16万株,将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串联成趣,建成沿河观鸟、登山观海等漫行步道,打造大安村、红罗村等融合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的绿美乡村,营造红绿结合的乡村。
2.全覆盖动员,党群共建多元参与
发动各级各领域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带动各界共建共享。让党员作示范。党员干部带头制定计划、宣讲政策、义务植树、包村抓点,在全市打造新杏村、梅银通廊、会展片区等示范点50个。深汕区领导包点镇,区直单位包点村,全体干部下沉参与绿美工作,部领导带领组工干部在深汕种植了数百株观花乔木组工林。让群众唱主角。全市依托林长制和“党员进社区”行动,76万名党员带动1000万人次群众参与认种认养等工作。深汕开展一场座谈会等“七个一”活动,筹措社会资金402万元,利用“擂茶会”议事协商机制,召开“以家庭小美汇聚乡村大美擂茶会”,引领广大群众美化家园,达到开门见景、推窗见绿的效果,以“小美”庭院扮靓“大美”乡村,1700余户家庭参与打造“美丽庭院”,评选出“美丽庭院”512户,形成家家户户爱绿护绿的风气。让各界齐参与。机关单位共同发起倡议,与街道社区共建40个义务植树项目近1万株。教育系统打造“绿美校园”944所,开展“书香少年共植未来”等活动,参与学生50万人次。国有企业创新“树木银行”迁移机制,兴建“国资国企林”5000多株。两新组织探索打造“绿美园区”“生态楼宇”,动员平安集团设立基金助力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各界打造行业共建林、人才同心林、团员青春林等7000多株。
3.全方位发力,线上线下融合联动
持续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植绿爱绿护绿的社会风尚。线上发起“互联网+植树”活动。联合市慈善会、腾讯党委,设立专项公益金,开展“春风十里·绿美有你”网络募捐活动,带动各单位开展“城市护绿公益行动”“植此新绿·深汕有我”等活动,吸引市民250多万人次参与,共募集资金9552多万元。同时探索“互联网+义务植树”试点,打造线上认种认养平台,开发了“充植”捐步小程序,让全年尽责、多样尽责、方便尽责成为常态,义务植树期间全市共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000余场。线下开展植绿爱绿系列活动。积极开展认捐认种、树花苗免费发放等活动,向认种企业、群众颁发证书、冠名留念等,开展最美园区、最美庭院、最美阳台等评选活动,带动各方积极参与。依托“幸福生活节”“党员服务市集”等,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将植树造绿与春游露营、运动休闲、文艺演出、园艺培训等有机融合,开展各类活动2200多场,受众230万人次。比如,举办绿美主题音乐花会,市民一票难求,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
项目创新点
1.健全统揽有力、扁平高效的工作机制,推动绿美底色更好更快绣入城市蓝图。“一个口子”指挥调度。工作专班聚焦于协调联动、组织发动、链接资源、督办落实,不代替相关部门的职能,不打乱原有的部署,进一步压实责任、明确分工,依旧让专业的部门做专业的事,对政策一同研究制定、一口指挥发令,防止条条指令到基层、各自为战打乱仗。“一体化”系统推进。坚持城乡统筹、分类施策。针对城市绿化地块不足,做到“见缝插绿”,针对高层楼宇多、城中村密集,开展“空中增绿”,探索屋顶绿化、空中花园等项目,针对深汕特别合作区乡村风貌,指导一体推进开发建设、绿化美化、环境整治,实现山水林田湖草应绿尽绿。“一贯到底”协调落实。召开全市现场会共商共议、交流经验,强化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确保市级部署直达街道社区,上下步调一致,定期对绿美工作的组织实施、项目进度、质量成效等进行检查,基层情况实时反馈汇总,问题高效解决。
2.深化党建引领、多元共建的动员模式,破解“党委政府埋头干、居民群众一旁看”的问题。党员干部作表率。动员全市5.4万个基层党组织开展“绿美深圳”主题党日,划定护绿责任网格2.1万个,43万名党员干部进社区,带头抓点促面、制定计划、宣讲政策、植树造绿。社会各界广参与。中小学校开展“书香少年共植未来”等活动,参与学生50万人次,打造“绿美校园”944所。国有企业创新“树木银行”迁移机制,兴建“国资国企林”5000多株。非公企业探索打造“绿美园区”“生态楼宇”,打造行业共建林、人才同心林等7000多株,动员平安集团设立基金助力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市民群众开展共建花园、最美阳台、植绿护绿等绿美主题志愿服务,参与实施“绿美微实事”1578项。线上线下齐动员,注重丰富线上线下参与形式,线上利用微信朋友圈广泛扩散,线下将植树造绿与春游露营、运动休闲、文艺演出、园艺培训等有机融合,依托“幸福生活节”,每月举办各类主题活动2000多场。比如,在市党群服务中心举办绿色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摄影、环保漫画等宣传活动,平均每天超3000多人次打卡参观。
3.创新成果运用、拓展协同的发展思路,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有效路径。营造通山、达海、贯城、串趣的生态游憩网络,推动远足径、郊野径骑行道等线性空间“多道融合”,建成420公里徒步空间。打造梧桐山毛棉杜鹃、三洲田樱花林等特色赏花胜地50余个。创新公园融合服务模式,大力推动文化进公园、体育进公园、商业进公园、艺术进公园,打造公园书吧68个、健身场地507处,自然教育中心47个。开辟全域生态资源推介的独特视角,逐一走访每个街道进行“生态精准画像”,“一街一册”编写街道生态文旅“行街漫游”指南,打造“社区书记带你游”线上线下全媒体矩阵宣传推广,把建筑地标、生态美景、文化古韵、烟火美食一网打尽,为本地市民、外地游客提供“大众点评”。探索党建牵引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指导罗湖区、盐田区试点成立旅游产业链党委,链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资源,从前端金融服务、到中端旅游产品、再到末端消费带动,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力量,覆盖“吃住行游购娱融”上下游企业700多家,成立1年来总产值超过300亿元。此外,创建绿美红色乡村20个,推动深汕水底山、桃花源、鹭月岛等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景点,实现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相得益彰。
项目取得的成果
1.绿美“生态家底”更加厚实
截至今年8月,全市新增种植树木65万株,每平方公里种植265株,是全省平均值的2.5倍,是去年植树总量3倍。连通“一脊一带二十廊”生态骨架,打造1条“山脊翠脉”,1条滨海蓝带,8条徒步山廊、12条漫游水廊,把全市的23座山体、25个湖泊、8个海湾、20个公园群以及河流水库串联起来,实现山海贯绿、全域覆绿、四季常绿,构建“山、海、城”交织相融生态格局。
2.点亮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持续丰富绿美生态服务供给,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56%,绿道总里程达到3406公里,全市公园数量达到129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69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实现推窗见绿、开门见景、出门达园,让更多市民从家中走向户外,从城市走向山海,享有和美宜居的亲自然生活。
3.城市“魅力指数”持续提升
“山海连城”“绿美生态”成为了深圳的全新名片,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深观光,2024年1-7月,深圳共接待游客9750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6.7%,旅游收入达到1442.7亿元,同比增长23.9%,深圳上榜旅游十大热门目的地。越来越多的人打破了固有印象,知道了深圳不光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都市繁华,更有绿意盎然、野趣横生、山水自然,不但适合奋斗,更适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