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近年来,由于山区人口外出较多、大面积机械化耕作较难、耕种成本较高等原因,部分山区存在耕地撂荒现象。福建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牢记“国之大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创新“我在乡间有亩田”党员志愿服务机制,发动机关在职党员主动认领认种撂荒农田耕地,助力盘活耕地资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省19.6万名机关党员参与、认种撂荒地5.1万亩、认筹金额1.1亿元。工作做法得到福建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并报送中央改革办,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省、市主要媒体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予以广泛报道。
新华社记者通过深入调研、釆访后认为,活动具有积极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创新全覆盖组织动员机制,扩大参与性
把落实粮食安全战略作为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的自觉行动,纳入模范机关创建重要内容,扩大参与性。一是强化组织发动。省直机关工委发出“我在乡间有亩田”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倡议后,全省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迅速行动、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力、凝聚力、号召力,带动全省兴起保耕护粮热潮。二是强化上下联动。不少省领导积极参与,发挥头雁带动效应。省市县工委三级联动,“机关+农村”结对共建,形成以上率下、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活动组织体系,第一年就带动全省7.3万名机关党员参与。三是强化社会带动。坚持机关带社会、党员带群众,通过家庭、亲友等辐射影响,带动社会团体、企业商会、“两新”组织、港澳台系统、同胞以及在外乡贤积极参与,先后认筹认种“港澳台示范田”“侨心田”“民主党派同心田”等,全社会志愿认筹认种蔚然成风。
创新全流程认种管理机制,增强操作性
福建工委机关党员干部带头开展“我在乡间有亩田”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省市县村四级党组织联动共创,持续优化活动组织模式。一是优化认领方式。按照党员个人认种、支部结对认种、众筹认种、单位定点认种等多种形式,打造托管、自管、定制等多种模式,根据不同区域、地块、品种协商价格、认领荒地。二是优化耕种方式。由撂荒地所属地负责复垦,种植管理户负责种植和管护,认领方以出资委托代耕、包干劳作、共享土地收成等方式监督或参与农耕活动。三是优化管理模式。成立“粮耕保姆站”“红色护田员”服务队,提供良田挑选、下单付款、售后跟踪等一站式服务,提高认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创新全要素保障支持机制,确保规范性
各级机关工委、农业农村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党建+科技+制度”的保障模式。一是政策规范在前。推行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控、加工、包装“五统一”管理,对全过程各环节进行规范指导。二是技术指导上门。各种服务队、科技特派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定期对科学用药、科学施肥、按标生产、质量安全进行检查指导,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优良作风保障。强化对机制落实的统筹协调、督促指导,阶段性下发“三个坚持”“十项禁止”等工作提示,杜绝形式主义,锤炼党员干部作风。
创新全链条志愿服务机制,拓展实效性
受到中央电视台“今晚关注”重点报道
注重把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融入其中,拓宽机关党建服务中心大局新途径。一是结合开展访贫问苦。组织四下基层、福行八闽“尊老爱幼、扶困助残”活动,动员机关党员以认种为契机,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为弱势群体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结合落实挂钩帮扶。与党政机关挂钩帮扶重点县、下派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和驻村第一书记等工作相结合,帮助基层协调项目落地,争取政策资金。三是结合助推振兴发展。机关党员通过农耕活动,帮助乡村策划插秧节、开镰节、丰收节等农事体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民宿、摄影、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做优“田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