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深圳机关党建 > 统战群团
【“尖兵杯”工作创新大赛优秀案例㉕】打通“最后一百米”——党建引领社保服务极致延伸
时间:2025-03-14 17:54:09 信息来源:深圳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参赛单位:深圳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党委 

  项目名称:打通“最后一百米”——党建引领社保服务极致延伸


  项目背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而社会保障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当前,社保经办主要面临三大困境:


  1.覆盖面广,群众需求多样化。一是随着新就业形态的增多,不同群体的社保需求更加多样化;二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传统服务已无法很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和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三是巨量参保群体与有限经办力量配置的不匹配。深圳有1400万参保人和超110万家参保企业。2023年社保业务量达4.19亿笔,却仅有1100多名经办人员,是全省平均情况的一半,相当于人均每天须处理1000余

笔业务。


  2.政策多且专,群众理解门槛高。为满足不同参保群体和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的需要,国家制定一系列社保政策,对群众而言过于专业且繁杂,理解门槛高。社会上许多咨询机构、“江湖术士”却不太靠谱,影响群众对政策的理解。


  3.经办流程简化与基金安全防控平衡难。社保基金安全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一般而言,流程越严谨、办事材料越齐全,基金越安全。而简化经办流程、让群众“少跑腿”,则是推进政务服务改革、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方向。两者间的平衡,是社保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深圳市社保局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在2019年已基本实现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历时5年,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整合多方力量打造了“线上为主、线下扩点、平台统一、渠道多元”的社保经办服务极致延伸体系,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竖起民生幸福标杆。


  项目主要做法

  1.线上为主,数字赋能,群众免跑腿

  一是推进“线上办”。大力推行“掌上政府、指尖服务、刷脸办事”,深耕官网网页、微信平台、自助服务终端三大服务主阵地,不断提升服务均等化和便捷化水平。二是推出“5G视频办”。境内外参保人可享受235项人社业务“一对一”视频帮办服务,直接通过手机连线工作人员实时交互,通过远程指导完成信息采集、资料上传、在线申报,将“网上办”升级为可交流、有温度、全球化的“视频办”。三是切实推动退休“一件事”。结合5G视频办等技术,参保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与线下窗口“一次办成、一次办好”的同质服务。以退休办理为例,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只需网络接通“5G视频办”提出申请,随后在家等候退休办理结果即可,省去了预约取号、窗口办理、查询档案等七个环节,免跑动、免等候、免提交纸质材料,动动手指即可高效便捷地完成业务办理。


  2.线下扩点,整合力量,群众就近办

  一是实现“同城通办”。早在2018年,深圳社保以信息系统重构为契机,改变原有分地域、分业务条线的经办模式,落地“综合柜员制”改革,实现全量业务全市域“同城通办”,切实让群众办事“少跑腿”。2019年已基本实现打通“最后一公里”,2023年再度升级确保“百米可达”。二是推进“业务进区街社区”。按照“成熟一个进驻一个”的原则,持续推进社保业务进驻区、街道政务服务大厅。同时,在社区、医院、社康、工业园区、大学等场所投放近千台自助服务终端,为居民提供24小时社保服务。三是深化“社银合作”。借助银行网点数量多、密度大、覆盖面广等优势,与银行开展“社银自助服务终端一体化”合作,将社保功能接入银行的自助终端,并于今年试点社保业务全量进驻银行网点。四是推动“湾区通”“园区通”“跨省通”“深汕通”等通办工程。“湾区通”方面,通过中银香港等在港澳分别开设跨境社保服务点,让港澳居民“足不出境”,享受高频社保服务。“园区通”方面,与产业园区合作,推动社保服务进驻,让企业和高新技术人才足不出“园”、畅享社保服务。“跨省通”方面,与喀什等11地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强化与其他地区一体化服务供给能力。“深汕通”方面,在中国首个特别合作区推进民生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深圳社保在合作区行政服务大厅设置服务点,就近为深汕企业职工提供69项社保服务。


  3.主动创新,贴心服务,群众体验佳

  一是坚持全市一盘棋,建立“党建+业务”考核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覆盖党建、法治、窗口经办、数字社保、内控、信访、安全生产等多个领域,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与指标动态调整,发挥指挥棒作用,结合“三会一课”、业务培训、第三方监督、党员示范岗创建等举措,形成“指哪打哪”的高效党建引领业务工作模式,为推动改革攻坚、维护基金安全、提升服务质效保驾护航。二是大力推动智能经办。利用RPA、OCR、NLP等技术加快推进智能经办,打造智能客服、社保云账单等功能,缓解业务经办和咨询压力,释放更多人力资源。三是打造线上线下社保宣传矩阵。打造千万级粉丝的“深圳社保”微信公众号,塑造“深小保”IP形象,强化与各级新兴媒体合作,推出“保,你听说了吗”等政策宣讲品牌,组建社保志愿服务队、社保讲师团、社保首席服务专员,积极组织“社保服务进万家”等政策宣传活动。通过社保宣传矩阵,全方位多渠道给企业群众送政策上门,提供专业、靠谱的政策解读。对高龄老人或行动不便的参保人,提供上门暖心服务。


  项目创新点

  1.追求极致的“尖兵”理念

  当全国各地还在追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时,深圳社保已在勇当尖兵,追求打通“最后一百米”,为老百姓提供更便利、更暖心的办事体验。同时,“最后一百米”不只是在深参保人的“最后一百米”,更是对在港澳、省外甚至海外参保人的“最后一百米”,通办工程将越办越广。


  2.党建引领下的强大执行力

  坚持全市一盘棋,建立“党建+业务”考核指标体系,覆盖党建、法治、窗口经办、数字社保、内控、信访、安全生产等多个领域,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实施指标动态调整,多措并举,形成“指哪打哪”的高效党建引领业务工作模式。


  3.蕴含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实践

  深圳毗邻港澳,深圳市社保局党委切实推动湾区通工程,设立湾区服务专窗,在港澳设立社保服务点,港澳居民在本地就可享受同质社保服务,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汇通融合。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行政服务大厅设置社保服务点,是推动合作区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创举。


  4.兼顾安全与高效,服务体系可拆解、可复制、可推广

  我市社保服务体系覆盖上千万人口、上百万企业,是兼顾安全高效的生动案例,政务服务部门可对服务体系进行拆解,并结合各地自身实际,复制形成新的服务体系推广使用。目前,上海、重庆等30余个省市已前来调研学习。


  项目取得的成果

  1.科技赋能,打破时空,让群众24小时办事“零距离”。六大线上渠道均可24小时“零距离”办理社保业务。社保服务网页342个业务、广东政务服务网9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线上办;社保微信公众号169个、“粤省事”57个、“i深圳”105个、支付宝“市民中心”68个事项实现“掌上办”。2023年的4.19亿笔社保业务中,98.8%通过线上办理。5G视频办等做法获得人社部王晓萍部长的充分肯定。

  2.整合力量,极致延伸,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通过“业务进区街社区”、社银合作等方式,社保自助办网点已增至2480个,可办社保业务自助终端设备达5393台,实现“自助办”全市各区各街道100%全覆盖。在港澳开设12个跨境社保服务点,5.66万港澳参保人可享受到同质社保服务。在南山区科兴科学园等产业园开展“园区通”工程,已为多个园区的1100多家企业、10万多名高科技人才提供优质便捷服务。《湾区潮涌 跑出深圳新速度》《广东深圳:社保业务进园区,首个服务点落户南山区》等文章被中国社会保障杂志刊登,“湾区通”“园区通”创新经验已入选广东省人社系统“百千万工程”典型案例汇编,获全国人社优秀服务窗口称号。

  3.宣出特色,传遍万家,让政策宣传“深入民心”。“深圳社保”官方微信公众号粉丝超1288万。2023年微信总阅读量超1670万人次。组建社保讲师团等,每年联合有关部门面向不同群体开展政策宣讲70余场。2024年上半年,累计开展“六进”志愿服务活动406场,社保志愿者达1679人。《社保服务进万家 暖心社保点亮万家灯火》视频被中国社会保障杂志视频号发布全国转载。《鹏城工伤预防十二时辰》获评应急管理部有关征集展播活动年度优秀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