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深圳尖兵 > 统战群团
【“尖兵杯”工作创新大赛优秀案例㉖】全国首推“跟党一起创新”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时间:2025-03-17 10:49:24 信息来源:深圳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参赛单位:深圳市光明区委组织部

  项目名称:全国首推“跟党一起创新”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项目背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拥有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包括2所大学、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所省重点实验室、11个科研平台,创新是其重要发展引擎。然而,相较于国内其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起步较晚,科技创新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足、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创新氛围不够浓厚等难题亟需破解。为此,深圳市光明区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7·9”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及省、市部署要求,对标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目标,在全国首推“跟党一起创新”党建品牌,聚焦“怎么跟”“怎么一起”“谁来跟”,坚持组织形态创新、需求驱动创新、全员创新,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四方的统筹作用,加强方向引领、整合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做实服务保障,使科技创新成为有领导、有组织、有保障的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引领科技创新“新样本”,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项目主要做法

  1.聚焦“怎么跟”,坚持组织形态创新,破解产业链创新链融合难题

  一是创新设立产业创新链党组织。围绕未来产业集群,成立全国第一个市级合成生物产业创新链党委,建成新材料等13个科技产业链党组织,覆盖219个链上党组织、4300余名党员,以科研机构为链主推动上下游企业开放共享。统筹市场主体,组建4个创新联合体,推动共享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等紧缺科研资源78项。二是创新成立高层次人才党委。在深圳市各区中率先成立以高层次人才为主体的功能型党委,成员涵盖科研院所、研究型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等21家人才密集的单位,覆盖党员1770名,加强政治引领,形成强大的人才磁吸效应。三是创新社区党委“科技委员”机制。全国率先试点,选配26名科学家担任社区党委“科技委员”和“小分格科技指导员”,开展“科学星火”党建共建活动,每周1次下基层、解民忧。结合群众诉求,推出AI“追光助理”等创新产品,帮助基层减轻负担。


  2.聚焦“怎么一起”,坚持需求驱动创新,破解服务体系不健全难题

  一是全覆盖开展“益企行动”。成立两新发展服务团、科技志愿服务队,开展“益企行动”,形成政务、创新创业等27项场景化服务项目。推动优秀年轻党员干部担任产业园区“园长”,让网格员沉到“企业格”抓经济。二是全方位打造“科技驿站”。依托园区党群服务阵地,融入政府单位、科研机构、中山大学等100多种共享资源,打造深圳医学科学院“湾有引力”等36个综合性公益阵地“科技驿站”。举办“幸福生活节”“科技漂流瓶”“科技巡展”等系列活动,把党的工作拓展到各类科技工作者群体中。三是全链条实施“人才无忧”计划。实施教育、住房、医疗、生活、创业五项“人才无忧”计划,高标准建成光明科学城人才港,成立人才服务联盟,高品质建设“科学家谷”,上线“才享光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大湾区有影响力的高端人才交流品牌“左岸半月谭”,为人才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和丰富的交流载体。


  3.聚焦“谁来跟”,坚持全员创新,破解创新氛围不浓难题

  一是凝聚“跟党一起创新”思想共识。成立“跟党一起创新”研究会,加强与横琴、前海、南沙、河套联动互通,推动科学资源共建共享、科研人才联动交流。组建青年科学家理论学习小组,开展“院士讲党课”,组织高层次人才开展“虹桥上的党课”,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二是发挥各领域“创新者”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创新者说、思、行”系列活动,各级党组织推选120余名科学家、企业家、青少年开展分享研讨和科技惠民行动,开展“科技集市”等服务3200余场次,讲述创新故事、开展创新实践。三是提升干部科学创新素养。开展“科学+”行动,组织年轻干部编写《科学城里的科学》系列书籍,定期开展“上台讲科学”、科学知识竞赛,落实科学导师制,实施高校“实习生”“旁听生”项目,全链条提升干部科学创新素养。


  项目创新点

  1.理念创新:落实党建引领,使科技创新成为有领导、有组织、有保障的创新

  “跟党一起创新”真正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党委把方向、作谋划、定政策,全面布局整体科技创新工作的制度体系、实施路径、空间布局、人才发展和政策配套等,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在具体工作中,从组织网络、文化氛围、空间阵地、主体培育、服务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凝聚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参与创新,有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四方的统筹作用,切实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动能优势,让党建引领科技创新更加有力有效。


  2.路径创新:探索出一条党委政府、科研主体和市场齐推科技创新的新路子

  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跟党一起创新”适应科研活动的特点、遵循科技创新的规律,逐步厘清了党委政府、科研主体和市场的边界、角色定位、功能发挥,建立了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关系,既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加强方向引领、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保障机制,也充分发挥市场优势,注重科技和市场的对接和融合,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坚持有所作为,善于向科研主体放权、赋权,让创新领军人才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数据显示,目前光明科学城在国内各个科学城里产业转化率和人才增长率均排名第一,同时也是和硅谷等国外湾区科研环境最为相近的城区,吸引了大量海外优秀人才。


  3.模式创新: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产学研用新模式

  “跟党一起创新”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致力于加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将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市场产品。典型表现是率先创设“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新模式,在6-7楼设置科研办公及实验区,2-5楼设置产业空间及公共实验技术平台,实现“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和“穿西装的”创业者在一栋楼里工作,打破科学研究与产业孵化的时间与空间壁垒,既极大缩短了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也解决了初创企业缺乏先进实验设备的难题与寻求专业技术合作的需求,形成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融合,作为“深圳经验”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


  项目取得的成果

  1.全域创新氛围浓厚,形成高科技人才集聚新高地。响应“跟党一起创新”号召,举办“左岸半月谭”22期,George Smoot等诺贝尔奖得主、颜宁等院士先后参加,链接2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和1000余家人才企业。光明区加快构筑“人才金字塔”,院士、高层次人才、博士人才、驻区科研院所人才分别是2019年行政区成立时的5.8倍、7.5倍、9倍、4.6倍,近5年国际专利申请量增幅全市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71倍,在全球中小学科技赛事中连年位居全市第一。


  2.产学研用协同攻关,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在“跟党一起创新”带动下,光明区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立13个科技产业链党组织,出台制造业等3个行业政策、超高清视频显示等5个集群政策,设立100亿元光明科学城母基金,全国近三年新增合成生物企业四成落地光明(比如,赛桥生物成立两年便成功推出细胞与基因治疗数字化装备,国内市占率70%以上,打破进口垄断),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0亿、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200亿、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00亿,智能传感器企业数占全市近1/3。近年来,光明区科研经济动能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突破60%,规上工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双双突破2000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始终位居深圳市前3,连续3年入选“全国工业百强区”。


  3.影响力持续扩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引领科技创新“新样板”。“跟党一起创新”项目做法获中央及省、市高度肯定,在2023年“七一”当天得到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央党校开展“科技创新生态”研究,首站调研即到光明,并以“跟党一起创新”为题发表首篇文章(中央党校《研究报告》内参,2024年第6期);深圳先进院合成所“科技委员”领衔的科技成果连续两年入选“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市委主要领导在2024年深圳市委常委(扩大)会听取抓基层党建述职时指出,“光明的各项工作都做得很好!尤其是‘跟党一起创新’的品牌!”《南方杂志》《南方日报》《深政观察》等主流媒体多次对项目做法进行深度报道,截至2024年9月,光明区“跟党一起创新”被媒体宣传报道累计3000余次,被36家权威官媒平台重点关注报道(其中12家中央级、10家省级、14家市级平台),阅读量逾6000万。“楼上创新、楼下创业”产学研用新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北京市、上海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浙江省宁波市,以及广州市、中山市等省内外单位先后来光明区学习交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引领科技创新“新样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