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单位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机关党委
项目名称
党建引领攻坚预付式经营监管难题
项目背景
近年来,随着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及行业政策调整,预付式领域“爆雷跑路”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消费信心恢复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据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的2022年深圳市消费投诉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深圳市、区消委会共收到投诉226277件,其中有关预付式消费投诉44095件,占总投诉量的五分之一,主要涉及教育培训、健身服务、家政服务、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养生服务等行业。一些经营者在收取了消费者的预付款后倒闭或者“跑路”的现象屡见不鲜,引发了群体投诉。消费者难以退卡和索赔,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风险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预付式风险的监管,要求加快推进预付式经营监管。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着力破解预付式消费“顽疾”,由局党组抽调业务骨干成立攻坚小组,大兴调查研究,多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制定工作方案,从制度设计、监管创新、合力共治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推动预付式经营监管工作得到了有效治理。
项目主要做法
1.强化“党建+顶层设计”
局党组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抽调业务骨干成立攻坚小组,多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积极与市委平安办加强沟通,坚持全市一盘棋,以市委平安办名义印发《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任务分解表》等文件,建立专项治理工作专班,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及各区政府属地责任。
2.强化“党建+联合监管”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聚焦群众关注的11个预付式重点行业,发动74个辖区基层所党支部,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联建联动,用脚步丈量辖区,在全市连续开展一系列摸排行动,建设监测预警平台,从主体信息、投诉举报、行政处罚、失信执行、负面舆情等27个维度动态识别预警高风险企业,以“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方式统筹相关行业部门对高风险企业集中开展警示行动,发出风险提示2183份,对63家失信预付式经营企业实施信用公示。
3.强化“党建+科技赋能”
在政务平台试点上线运行“预付式经营数币商城”,在入驻商城的商家消费时,通过加载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消费者可通过平台申请退费,预付资金随时可退。在校园配餐领域引入数字人民币监管,通过完善点餐小程序支付服务,实现企业数币账户监管预付资金自动转化为数字人民币加载智能合约,助力家长数字人民币支付服务便利化,有效保护家长校园配餐消费安全。
项目创新点
1.创新在预付式领域引入数字人民币监管
会同人民银行深圳分行等部门出台并实施《深圳市开展预付式经营领域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广工作方案》,在全国率先实现“数字人民币+预付式监管”,行业覆盖教培、美容美发、餐饮、宠物、养老、体育健身、学校、汽车4S销售等场景,获得央视、人民网、南方日报等知名媒体广泛报道和好评。
2.创建“数字人民币预付无忧商圈”
以揭榜挂帅形式开展“预付无忧商圈建设”攻坚行动,鼓励引导基层党组织联合商圈综合运用数字人民币、商业保险等方式培育一批诚信经营的预付商家。2024年1月,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联合罗湖区政府、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在深圳天河城举行“罗湖区预付无忧商圈全国首发启动仪式暨‘一码当先’上线仪式”,在全国首发数字人民币预付卡,通过商圈发卡推动跨行业、跨领域预付式商家统一纳管,消费者资金安全有保障且随时可退,实现商圈增人气、商户增收益、消费者得实惠、银行拓市场等多方共赢。
3.打造群众身边的预付式商家信息查询平台
平台集中归集预付式经营者的基本信息、经营状况、行政处罚信息、投诉举报和其他信息等,为市民提供免费便捷的查询服务。同时平台还为使用数字人民币监管预付资金等优质预付式经营者进行标识,向广大群众推广优质预付商家。引导群众申报身边的预付式经营主体信息,发动群众力量,补充纳管主体的渠道,增强群众主人翁责任感。
项目取得的成果
1.实现了预付式经营主体动态全量纳管
发挥市区所三级党组织联动机制,聚焦群众关注的11个预付式重点行业,纳管主体6.4万家,并利用注册登记系统对新增预付式经营主体自动标记,实现主体动态全量纳管,进一步解决了深圳市预付式经营主体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为下一步便于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预付式经营主体监管夯实基础。
2.推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 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印发了工作方案,通过将工作任务清单化、节点化、责任化,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及各区政府属地责任。在工作推广中,紧扣消费安全、食品安全等民生痛点问题,借助校园配餐预付资金监管强化了与教育部门在预付式领域监管的合作,建立了互通互联机制,推动了预付式经营监管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健全。
3.有效保障了消费者预付资金安全
通过搭建预付式商家平台,引入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保障消费者预付资金随时可退。2023年9月至2024年7月,全市累计已签约数字人民币商家2464家,累计服务客户26.2万人次,累计监管资金从1000万左右增长至4.45亿元,增长幅度超过4350%,有力保障了消费者资金安全,降低了监管成本。
4.探索出预付式领域社会共治的监管之路
针对消费者面临的预付式消费痛点,预付式经营监管法律配套支撑不够完善,主动转变思路,变行政强制命令为行政指导,开展多次座谈、研讨,统一政府、银行、商家和消费者利益诉求,整合金融机构、社区、商圈和消费者等多方资源,鼓励金融机构刺激消费、社区、群众参与联合治理、商圈创建预付无忧模式,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变“独唱”为“大合唱”,不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5.全市预付式消费环境逐步得到有效净化
2023年市消委会接收预付式消费投诉23072宗,同比下降47.6%。市民群众消费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有效助力我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消费中心。2023年,我市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全国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位列第7名,连续三年取得较大幅度提升。